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比较分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摘 要: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致可分为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其中,职前培训主要通过师范院校或专业面向师范生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来进行,而职后培训则主要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来推动。文章将二者分别作为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评述对象,从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策略、培训效果评价等四个维度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与不足,探讨二者的相互借鉴之处,以期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职前职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24-0065-05
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1]。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致可分为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其中,职前培训主要通过师范院校或专业面向师范生(或称“职前教师”)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来进行[2],而职后培训则主要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来推动(简称“计划”)[3]。那么,这两个阶段的培训对象有哪些具体的差异?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或方法等有何不同?各自有哪些特点与不足?相互之间是否有可借鉴之处?特别是在“标准”的统一下,二者又将有怎样的融合与发展呢?这些都值得思考。
本文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和“计划”分别作为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评述对象,从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策略、培训效果评价等四个维度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与不足,探讨二者的相互借鉴之处,以期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一些建议。
一、职前职后在培训对象上的比较分析
职前职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象上的差异,可以从职前职后教师的年龄、学习能力、群体内差异,特别是学习动机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年龄特征与学习能力
职前教师多为18-22岁之间的师范生,他们正处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而职后教师多为30-45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相对于职后教师,职前教师具有年龄优势,他们学习能力强,对一些新知识、特别是新技术的学习与掌握速度较快。此外,职前教师尚未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的理解还处于塑造阶段,因此易于接受新教学理念。而职后教师由于此前教学经历的磨练,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方面不及职前教师转换的快。不仅如此,职后教师还易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分心,使得他们在技能掌握的速度和深度上不及职前教师。
2.群体内差异
从群体内差异来看,由于师范院校或专业在开设教师教育类课程时,多根据学科专业分班教学,这样就尽量保证了每个班内群体在学科专业上的共同性,此其一;其二,由于学科专业内的学员总是一起上课、完成作业和获取学分,这样就尽量保证了每个班内群体在学习起点方面的一致性。职后教师群体内差异则要大的多,表现在:①学科背景差异大,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同在一起接受培训,这在培训项目实施初期尤为普遍[4];②年龄和教龄差异大,既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也有教龄达10余年的中年以上教师;③学习起点差异大,有些教师已基本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常规操作,而有些则很生疏;④日常教学环境差异大,有的教师所在学校可开展信息化教学,而有的则无条件开展。
3.学习动机
从学习动机来看,由于很多师范院校将《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安排在职前教师教育实习之前,而此时的职前教师尚缺乏对实际教学的感性认识和切身体验,这就导致大多数职前教师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接受培训,教育技术对他们今后的教学有何作用。尽管他们知道,学习此门课程将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但更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课程学分[5]。而职后教师在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时,大多都有一定的教学经历。这些经历使得他们意识到: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学资源的获取以及一些教学问题的解决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育技术。故此,他们在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具有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综上,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象上的差异可归纳为:职前的一致性、被动性与职后的差异性、主动性。职前教师在学龄、学科背景、学习起点、学习时间等方面比较一致,便于组织教学活动;但由于缺乏教学体验,因而学习动机不足,较显被动。职后教师在教龄、教学理念、学习背景、学习起点、培训需求等方面的内部差异较大,导致培训活动很难统一,但由于都有自己的教学体验,带着问题走进培训,因而动机上更加主动。
二、职前职后在培训内容上的比较分析
教材(或称“教程”)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主要载体。职前职后培训内容上的差异,可以从教材的内容范围和体系设计两方面来进行比较:
1.内容范围
就职前培训而言,并无国家统一的教材或标准,各师范院校或专业可以结合自身力量和本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水平,选用或自编《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因而教材的种类颇多。但从内容范围来看,许多教材都与南国农先生主编的《信息化教育概论》相仿,大致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教育技术的软件、硬件知识与技能,以及教育技术应用。可以看出,职前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理论,还需要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应用(包括幻灯机等早期电教媒体、数码相机等数字媒体)、数字化资源设计、数字化校园建设等技能。不难发现,内容体系庞大已成为当前公共课教材的通病,也是目前公共课教学陷入负担过重与课时不足双重困境的原因之一[6]。
職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范围是对“标准”的具体化,并将“应用与创新”放在首位。目前主要有何克抗教授主编的“高教版”和祝智庭教授主编的“师大版”两种教材。以初级教学人员“高教版”为例,其内容是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为主线,涵盖了大量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热点领域知识、媒体和硬件知识;并在教学设计、媒体选择、课件制作等基础上,增加了主题式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研究性学习、形成性教学评价等知识和技能。